
三年级:《块奶酪》 教学设计 篇3
一. 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1. 教师板书课题,齐读。
板书:《块奶酪》
提问:二年级时,我们学过哪个关于“奶酪”的故事?
(学生举手发言后,老师回答:“我记得是狐狸分奶酪的那篇童话故事。”)
教师引导:奶酪的味道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品味品味吧!
出示句子:
①奶酪多诱(yòu)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单是闻闻,都要淌(tǎng)口水。
②他低下头,嗅(xiù)嗅那点儿奶酪渣子,味道真香!
教师讲解:
1. “诱”和“麻”的意思是什么?
“诱”通常指吸引,而“麻”是指美味。“诱人啊!”可以理解为“吸引人的”。
2. “ amino(氨基酸)”这个字发音难吗?
学习时要借助拼音音节,多读几次就掌握了。
教师提问:
(板书出“诱”和“麻”两个词)
同学们,看到这么香的奶酪,小蚂蚁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明确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引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正文前面有一段学习提示,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看看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
学习提示:
1. 自行朗读课文,注意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读懂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2. 指出:蚂蚁们一起搬运(一块奶酪),蚂蚁队长不小心弄掉了一块。
- 关注学习提示,明确自学要求。
(教师讲解:“同学们,这是一篇略读的童话故事,请大家自由阅读,并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
1.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小故事?
(学生会回答:“故事讲了一只蚂蚁队长在搬运奶酪时做出了一定的决定。”)
2. 这个故事中,蚂蚁队长做了哪些事情呢?
(学生会回答:“蚂蚁队长宣布了一条怎样的禁令?”或者“蚂蚁队长是怎么回答这条禁令的?”)
三. 集体讨论,理解重难点
1. 老师引导:
(板书提示内容)
第一遍:自由阅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第二遍:完成“学习提示”的第二项要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事。
教师提问:
1. (板书句子①和②)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2. 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 如果你看到这么香的奶酪,小蚂蚁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四. 共享学习,互动交流
1. 老师引导:
(板书提示内容)
第一遍:教师讲解。第二遍:小组讨论,发挥合作与交流的优势。第三遍:全班总结,达成一致。
提问:
1. (板书句子③和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2. 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 如果你看到这么香的奶酪,你是不是有点犹豫了呢?蚂蚁队长是如何应对这种诱惑的呢?
4. 那位同学为什么这么支持蚂蚁队长呢?
五. 指导评价,发展思维
1. 教师讲解:
(板书提示内容)
第一遍:教师引导。第二遍:学生小组讨论,互相提供帮助。第三遍:学生在全班参与回答和思考。第四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反思。
提问:
1.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蚂蚁队长是如何做到“以身作则”的?
2. 这位同学是怎么做出这样硬核的动作的呢?为什么他会这么做了?
3. (板书句子⑤)蚂蚁队长命令了一只小蚂蚁吃掉奶酪渣子,这只小蚂蚁的行为对大家来说是怎样的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六. 总结升华
1. 教师引导:
(板书提示内容)
第一遍:教师讲解。第二遍: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解。第三遍:学生在全班总结,巩固所学内容。第四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评价和反思。
提问:
1. 这是一篇什么样的童话故事?
2. 你觉得蚂蚁队长的行为有什么价值呢?
3. (板书句子⑥)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一只聪明的蚂蚁队长,还学会了用“以身作则”的道理。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七. 拓展延伸
- 学生表演:
(板书提示内容)
第一遍:教师引导。第二遍:学生自己表演。第三遍:全班展示。第四遍:教师点评。
提问:
1. 为什么蚂蚁队长会以身作则呢?这种行为值得大家学习吗?
2. (板书句子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类似的道理来帮助别人,让我们更尊重他人,更有道德感。你是否觉得今天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八. 作业设计
- (老师要求完成的作业)
学生选择性完成: - 小组表演(写一个分角色小话剧)。
- 自己读一句“奶酪多诱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单是闻闻,都要淌口水。”并解释意思。
- 用“格林童话”里的内容复述故事的情节。
九. 评价
教师评价:
(板书提示内容)
1. 指出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参与度。
2. 具体总结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作描写能力和思维发展情况。
学生评价:
(板书提示内容)
1. 带有个人感受和独特性的评价,可以是正面或负面的。
2. 可以从自己的理解中形成独特的见解,展示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 课题 | 板书内容 | |----------------|---------------------------------| | (块奶酪) | 神话导入:二年级故事 | | 老师引导 | 教师讲解:学习提示 | | 学生讨论 | 指导重难点 | | 共享学习 | 互动交流 | | 评价 | 文字表达与思维发展 |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块奶酪》这个故事,并从中获得对“以身作则”的深刻认识。
《蚂蚁队长》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本课通过一个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感受“以身作则、关爱弱小”的品质。蚂蚁队长带领队伍搬运粮食,却不干涉他人,将奶酪留给最小的蚂蚁。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蚂蚁队长的行为特点,也体现了对生命尊重和团队合作的理解。
一、导入
情境1:疑问引入
老师问:“蚂蚁们为什么要帮助别人?”引发学生讨论,引出蚂蚁队长的行为——以身作则、关爱弱小。
情境2:引导思考
教师提问:“蚂蚁队长是如何做到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蚂蚁队长的行为背后的品质——以身作则、关爱弱小。
二、知识讲解
- 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
- 篮theses、草地等环境描写。
- 蚂蚁们的动作:犹豫、决定。
-
站定、齐步,身体放松的状态。
-
对比手法
- 原来那块奶酪好,现在却不好,体现了蚂蚁队长的严格。
-
先吃后吃,表现出蚂蚁队长的耐心和责任感。
-
蚂蚁的行为与道德品质
- 质疑:为什么要这样做?回答:“为了不让弱小的蚂蚁受损失。”
-
以身作则、关爱弱小的重要性。
-
团队合作
- 小组讨论,分享感受。
- 学生创作模仿故事或角色扮演,表达理解和思考。
三、小组合作探究
- 个人感悟
-
感受蚂蚁队长的行为体现了品质,激发思考:如何做到。
-
主题延伸
-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理解“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意义。
- 寻找名言或历史事件,拓展理解。
四、课后写作
- 个人表达
-
写一个模仿的故事,讲述蚂蚁队长如何关爱弱小。
-
分享与收获
-
交流学习体会,总结感悟。
-
教师点评
- 鼓励评价,提供反馈,鼓励创新。
五、主题延伸
- 名言阅读
-
提供克雷洛夫和恩格斯的名言,引发思考。
-
社会影响
- 分享蚂蚁队长的品质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六、教学设计要点
- 分层次设计:从简单到深入,学生参与度高。
- 适当引导与鼓励:避免流于表面,及时反馈。
- 关注心理变化:根据学生发展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 整体评价与反馈:明确评价重点,促进提升。
七、反思
通过本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蚂蚁队长的行为和品质,还体会到了尊重他人、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后续可以通过阅读其他故事或参与类似活动,进一步深化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