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把朋友圈的内容更有效地分享给更多朋友
1.
首先不谈圈,先谈谈一个朋友。
她叫包包,1991年出生的香港女孩。瘦瘦小小、其貌不扬,笑起来却很明亮,像小太阳一样
她常常活在别人讶异的目光中—
中学退学,来台湾念大学,回香港从事fashion marketing两年后,辞掉高薪的工作,又来到台北创业
她身边的朋友多是中规中矩的上班族,没法理解她的选择。我想,如果她用朋友圈更新自己每天的动态,评论区一定会有很多朋友劝她回头是岸吧。
包包说:有些事情,二十几岁不做,三十几岁就更不可能了
现在做错了,大不了重新来过
等到三十几岁,就来不及了
2.
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目光了。
理解的、不解的、羡慕的、鄙夷的、仰望的、嫌弃的,一道道来自他人的目光,成了我们喜怒哀乐的理由
我一直记得高中时的一件小事。一个不熟悉的人,但彼此印象都不错
在同上一门辅导班后,他们又相遇了。聊起曾经的隔膜,女生告诉我:我好几次看到她都没打招呼,眼神冷淡,还以为对我有意见
我冤啊,那段时间,我只是试着走路不戴眼镜而已
有时候,别人投来的眼神,没有任何特殊含义
3.
回到女孩包包的身上,她原先从事的是fashion marketing,深深感觉到这个行业在制造「跟社会的矛盾」,生产着多余的需求
时尚行业,通过广告强调拥有什么你就是高贵的、有气质的,你就能获得别人欣羡的目光,以此挑拨人们的需求,轻轻松松把成本几百的商品卖到几万
这类广告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精准击中了大多数人的弱点:我们太在乎别人怎么定义自己了。我们思考的,并不是「如何变优秀」,而是「如何让别人知道我的优秀」,不是「如何变幸福」,而是「如何让别人 knows 我幸福的」
说实话,我也曾是这样的人。去某一家昂贵的餐厅时,我最期待的时刻,我只是拍照在朋友圈里秀定位
4.
现在,我已经关闭朋友圈了一段时间了。
删之前的朋友圈内容时,我还有点疼:天哪,我的所有光辉时刻,就这么被删了!那以后别人还怎么知道我曾有这么丰富的经历?
我有个优雅的的朋友,她喜欢烹饪、钟情手作,她做出许多让人看着就会感到美好的干燥花束。朋友将亲手制作的干燥捧花一一拍下,只为了自己留作纪念,而不是忙于修图发朋友圈等待着点赞和评论。事实上,除了受朋友之托帮忙推广,她几乎从来不发朋友圈。
有一次,我问她:你生活得那么丰富,不发朋友圈,又怎么让别人知道呢?
她很诧异:我做这些,是因为我喜欢。我凭借自己的心意,把时间花在了朋友圈里秀,
进而导致了我发朋友圈,是为了伪造出一个比「真实的我」更好的人。就拿我舍不得删掉的某张照片来说吧,恰巧我把它漂亮地拍得很美、还用软件磨皮美白过,虽然很美,但跟平常生活中别人看到的我已经不怎么像了。
夏天里认识一个女生小A,长相中等偏上,可她朋友圈里的自拍都是网红的样子。大家熟了,午餐后去咖啡厅,几个爽朗的姑娘直言不讳道:那些照片真的是你吗?我们完全认不出来了!A为了表明这是你的照片,当场教其他姑娘怎么自拍:要微微侧脸,露出珍珠耳钉,收下巴,最好微微张嘴可以显得下巴尖……
姑娘们在咖啡厅玩自拍玩的不亦乐乎,小A还邀请长得清秀漂亮、却从来不发自拍的小Q和她一起自拍。小Q连忙摆手,说自己没有时间发朋友圈,自然就没法 doing 自拍。
当时,我被语言的神奇深深吸引;
我不是在试图说服你关掉朋友圈,反而是想告诉你,发发图片和朋友们分享小确幸、用简单文字记录生活琐屑,是件挺美好的事。
物为我用,朋友圈的出现,本是为了拉近和朋友间的距离。可是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反而受制于物、为了发朋友圈而发朋友圈时,就需要重新审视这件事儿了。
我更希望,我把光阴浪费在我觉得美好的事物上。
我是一个人在生活,而不是一个人和无数来自朋友圈的目光一起生活。我不必被别人的目光绑架,更何况,那些目光,搞不 得 意味着我自作多情的假想。
与其让时间被朋友圈不声不息地吞噬,我更愿意把光阴浪费在我觉得美好的事物上。
8.
其实,别人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在意你。
你为了让照片里的下巴稍微尖一点而修图半天,其实别人完全看不出差别;你觉得自己做了件了不得的事赶紧发朋友圈广而告知,其实别人滑过了就忘了,根本不记得你发过什么;或者,有的人跟我一样,压根就不看朋友圈呀。
9.
包包的小太阳,靠两种方式盈利:一是做民宿,接待背包客;二是办活动,和艺术家合作,办展、开课程等等。
不久前他们办了渲染课程,有一家人来玩,小朋友亲手把旧的衣服创造成一件新的东西,全家人都玩得很开心;
他们还办了一个禅绕画课程,有十几个人参加,大多是二十到三十岁的女生。一堂课持续四个小时,对她们而言,是一种心理疗愈。大家都沉浸在做禅绕画的过程中,没有人需要用玩手机刷动态来打发时间。
包包说,我们应该用逻辑去思考,考虑「好不好」而不是「该不该」。
比如女人三十之前结婚,我们要考虑的,并不是在别人看来「应该」三十之前结婚,而是女生三十前结婚生小孩恢复比较快,所以三十岁前结婚,对我们自己来说,是「好」。
认识了包包这些朋友后,我觉得我更懂生活了。
我是一个人在生活,而不是一个人和无数来自朋友圈的目光一起生活。我不必被别人的目光绑架,更何况,那些目光,搞不 得 意味着我自作多情的假想。
与其让时间被朋友圈不声不息地吞噬,我更愿意把光阴浪费在我觉得美好的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