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苏州园林的基本特征,如色彩、结构、布局等。 2. 学会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包括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等。 3. 感受苏州园林的艺术魅力,激发爱国情怀。教学重点与难点
- 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和特点 - 分析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 掌握作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课前准备
1. 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建筑风格。 2. 组织学生阅读《苏州拙政园》的插图,思考园林的独特之处。 3. 提供一些自然景物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园林的美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前积累与方法指导
1. **课前活动** - 学生先自由发言关于苏州园林的兴趣点。 - 教师引导他们回忆苏州园林的主要建筑和特点,如拙政园、兰亭、西门桥等。 2. **创设情境导入** - 教师提问:为什么有人认为苏州园林是"画中的人间"?这说明了园林设计的巧妙之处。 - 让学生分组讨论苏州园林的画工和艺术风格,教师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自主阅读方法指导** - 提问:如何从文中找到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 每段文字是否都体现了园林的艺术美感? - 从哪些方面来看? - 将一段文本标号(如①②③…),然后小组讨论确定句子的顺序。合作式解读
1. **自主阅读** - 学生将《苏州拙政园》的文章分成10段,每组4人,每人选择3-5个句子进行标注。 - 组织小组讨论:这句话为什么是整篇文章的这句话? 2. **思考顺序** - 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的逻辑顺序,找出这10句话中的具体说明对象,并写出序号。 3. **寻找细部与大处** - 分析每句话的具体内容,找出每个句子的中心思想。 - 例如:第③句“江南园林以青色为dominant颜色”说明园林整体使用青色作为主要色彩。 4. **归纳整体结构** - 根据序号1到10,将说明顺序写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第二课时:探究与拓展
1. **结尾质疑** - 教师提问:《苏州园林》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如果有继续写下去会是什么? -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能更深入地揭示园林艺术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描写。 2. **细部分析与举例** - 提问:哪些句子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对比、举例子等)? - 例如:第⑩句“园中之画皆以明为美,而明乃元阳之神也。” 这里用了对比的方法。 - 学生小组合作,寻找并举例使用不同说明方法的句子。 3. **想象与创作** - 教师引导学生构思21世纪的理想校园美: - 选择一个具体主题(如植物园)来描绘,并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现手法。 - 可以从色彩、建筑、园林设计等方面入手,展示校园的美丽与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