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网商之家

唐诗《春望》赏析(春望古诗欣赏)

笙念 13 秒前 ( 2025-08-18 22:51:59 ) 5474 抢沙发

唐诗《春望》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诗《春望》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诗《春望》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春望》就是如此。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因此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

一春三月,烽火不息,所以家书难得,可邸万金。两句是因果关系的流水对,这一年的正月,李光弼正与史思明战于太原,郭子仪进击河东,叛将安守忠自长安向武功出兵,长安、鄜州都卷入战事,自然音问难通。

这首诗各联结构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变疏。加工对仗精工,声情悲壮,自然成为最能概括家国之恨的代表作。

(【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山河依旧,城池则已残破。接着又一句'草木深',让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对偶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发,几不胜簪。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庭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却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13 秒前 ( 2025-08-18 22:51:59 )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商之家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