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了解人物与情节
- 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及其动机(如僧侣认为顺流而下是找到石头的目标)。
-
分析故事中的情节发展,理解石头在不同情境下的沉浮原因。
-
学习写作手法
-
理解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掌握如何用事实支持观点、通过对话引导讨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
-
积累文言词语
- 学习文中涉及的核心文言词汇(如“沉”、“泥坑”等),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其含义。
-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言文字与现代语言的差异,并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
理解主题与哲理
- 探讨故事中传达的核心思想:如“不顺流而下”的道理及其背后的客观规律(如水冲刷石头)。
- 通过具体例子,增强对“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现象的认识,并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内容与活动
1. 故事解读
- 引入:先讲述故事的基本情节,让学生初步理解僧侣认为顺流而下是找到石头的目标。
- 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以及其背后的心理和逻辑(如顺下来可能意味着资源充足或体力充沛)。
2. 寻找“不顺流而下”的机会
- 设计任务:让学生以一位普通人为例,尝试找到石头,记录自己的思路和过程。
- 分享与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认为的“顺流而下”的方法,并质疑这种方法是否正确(如时间、力量等局限性)。
3. 文言词汇积累
- 互动练习:
- 分组讨论文中的具体语句,例如“ stone沉入泥坑”、“ 浮力冲刷石头”等。
- 记录并解释每个语句的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 写作练习:
- 根据所学文言词汇,尝试改写故事片段,增强对文字的理解。
4. 理解主题与哲理
- 引导思考:提问如“石头为什么会沉下去?”、“流水如何影响石头的位置?”等,帮助学生理解背后的物理规律。
- 作业:完成文中的“不知其一,不知其二”部分,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作者的批评。
评价设计
- 对故事的理解
-
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区分僧侣的观点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并提出自己的解释。
-
写作技巧运用
-
内容是否完整(包括人物、情节和主题),写作是否流畅,使用文言词汇是否恰当。
-
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文中具体语句的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
对“不知其一,不知其二”问题的思考
- 是否能独立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或实验验证。
板书设计
1. 故事简介
- 人物与情节图示:僧侣、石兽、 river、泥坑。
- 观点分析:顺流而下是找到石头的正确方法,但并非正确。
2. 木石浮力
- 水冲刷石头的原因:石头的坚硬程度与泥沙的轻浮程度。
- 浮力原理:河流中的水流无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作业
- 设计任务:根据“河中石兽”的故事,设计一个类似的任务或活动(如寻找石头的过程记录)。
- 写一篇反思: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并反思自己在认识事物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