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 学习本文以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 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搬家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完成练习一,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到在故乡见到闰土变化后的震惊与同情,直到离开故乡时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希望必然实现的信心。
二、教学难点
-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深刻理解文中“我”对故乡的经历了。
- 球体内容较深,个别地方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段落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即可。
三、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步骤
- 导入新课
- 步骤:简要介绍鲁迅《故乡》创作背景,提到“我”回故乡的经历。
-
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鲁迅的生平与作品,引导学生回忆或猜测“我”的情感。
-
速读全文
- 步骤:快速浏览《故乡》,完成练习一。
-
建议:
- 划分段落,提示各部分的内容。
- 红色点注释:第二、第三部分的对比和矛盾。
-
分析人物
-
小节1:闰土
- 提问:作者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如何鲜明地对比描写?
- 向两位同学朗读“我”与闰土对话,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
- 计划:完成相关练习,并引导学生总结人物形象。
-
小节2:杨二嫂
- 提问: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何塑造她?
- 向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
- 计划:从其他角度理解杨二嫂形象,说明她与闰土的关系。
-
小节3:“我”
- 简要说明“我”是民主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
- 计划:理解文中对“希望”的表达。
-
研讨最后三段
-
提示:
- 第一段强调“我”的理想与辛苦。
- 第二段强调实现理想时的困难。
- 第三段强调“我希望”与“实现”的坚定信念。
-
能力训练
- 练习一:对比填空
- 提问:第一段的三个“辛苦”具体是什么?
- 填写并完成对比填空,如“我”辛苦是……,课本中的具体句子。
- 练习二:修辞辨析
- 阅读文中使用明喻、借比喻或借代的句子,分析其意义。
四、作业布置
- 从课文中选择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村”和记忆中的故乡——“月下瓜田”两个片断,作对比填空练习。
- 尝试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与故乡相关的小故事,表达对文章思想的体会。
五、总结
- 总结《故乡》教学设计的优势和不足。
- 鼓励学生反思课堂中的收获与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