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网商之家

《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案设计)

笙念 19 分钟前 ( 2025-08-15 02:20:39 ) 4802 抢沙发

这篇“爱莲说”的文章是陶渊明通过对竹子的赞美,展现了他高洁脱俗、正直无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以下是对全文的分析和总结:


一、原文特点

  1. 文言词汇运用
  2. 对偶句的使用(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结构紧凑。
  3. 表达方式多样化(如“不至逾其室”、“以竹者为天下的美物”):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 修辞手法

  5. 比喻:将山水与陋室相映成趣,强调“陋室虽简,不亦美乎”。体现了对文言短语的运用。
  6. 拟人:通过“访”字暗示作者内心高洁,如“非之至也,惟吾德馨”:“惟吾德馨”是文章的核心所在。

  7. 人物描写与心理塑造

  8. 作者以“访”字引出两处古迹(南阳诸葛亮草庐、西蜀扬子云亭),展现了其高洁的情操和安贫的内心世界。
  9. 对竹子的赞美,暗示了作者对世态炎凉和功名利禄的淡然。

二、分析与总结

(1)“访”字的意义

“访”是作者内心最高的地方。他以“访”字为起点,引出对竹子的赞美,并通过对比,表达了内心的高洁:
- “非之至也,惟吾德馨”,突出其高尚的情操和安贫的内心。 - 此外,“访”的动作也象征着作者的精神追求:“无案牍之劳形”,表现出他对生活的不懈追求。

(2)文章结构

  1. 开头:对竹子的赞美,引出“访”字,暗示其高洁情操。
  2. “斯是陋室”:点明文章主旨。
  3. “惟吾德馨”:通过“之”字强化语气,“不至逾其室”。

  4. 中间

  5. 从竹子到石阶的环境描写,再到作者的生活情趣(谈笑自若、往来无白丁),展现了其安贫乐道的情怀。

  6. 结尾

  7. 引用孔子的观点:“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暗示作者追求“天下的美物”,以竹子为喻。
  8. “惟吾德馨”:呼应全文,突出高尚情操。

(3)文章中的关键点

  • 对偶句: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强调作者的高洁情操。
  • 比喻与拟人:通过竹子、石阶等元素来展现作者的品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心理塑造
  • “访”字暗示作者内心高洁:“非之至也”。
  • 因为“访”,作者获得了“天下的美物”:南阳诸葛亮草庐与西蜀扬子云亭。

(4)对其他文言词汇的理解

  • 对仗
  • “谈笑”对“有鸿儒”,表现作者的高雅。
  • “往来”对“无白丁”,体现其安贫的情怀。
  • 修辞手法的变化
  • 第三层中的对联句(如“它好比”)运用类比,加强文章气势。

(5)总结

这篇“爱莲说”以竹子为切入点,通过文言词汇的运用和人物心理塑造,展现了陶渊明高尚的情操与安贫的内心世界。其手法巧妙、情感深沉,是文学史上一篇具有影响力的佳作。值得同学们深入理解作者如何用文字传达内心的高洁,以及他如何用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人生理想。

```html

1. 反复朗读, 题诵。

2. 将本课字、词记入积累本.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 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铭文体的初步认识, 作者介绍, 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学生互相背诵

师生竞赛

学生齐读

六、总结(略)

```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19 分钟前 ( 2025-08-15 02:20:39 )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商之家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