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爱莲说”的文章是陶渊明通过对竹子的赞美,展现了他高洁脱俗、正直无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以下是对全文的分析和总结:
一、原文特点
- 文言词汇运用
- 对偶句的使用(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结构紧凑。
-
表达方式多样化(如“不至逾其室”、“以竹者为天下的美物”):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水与陋室相映成趣,强调“陋室虽简,不亦美乎”。体现了对文言短语的运用。
-
拟人:通过“访”字暗示作者内心高洁,如“非之至也,惟吾德馨”:“惟吾德馨”是文章的核心所在。
-
人物描写与心理塑造
- 作者以“访”字引出两处古迹(南阳诸葛亮草庐、西蜀扬子云亭),展现了其高洁的情操和安贫的内心世界。
- 对竹子的赞美,暗示了作者对世态炎凉和功名利禄的淡然。
二、分析与总结
(1)“访”字的意义
“访”是作者内心最高的地方。他以“访”字为起点,引出对竹子的赞美,并通过对比,表达了内心的高洁:
- “非之至也,惟吾德馨”,突出其高尚的情操和安贫的内心。
- 此外,“访”的动作也象征着作者的精神追求:“无案牍之劳形”,表现出他对生活的不懈追求。
(2)文章结构
- 开头:对竹子的赞美,引出“访”字,暗示其高洁情操。
- “斯是陋室”:点明文章主旨。
-
“惟吾德馨”:通过“之”字强化语气,“不至逾其室”。
-
中间:
-
从竹子到石阶的环境描写,再到作者的生活情趣(谈笑自若、往来无白丁),展现了其安贫乐道的情怀。
-
结尾:
- 引用孔子的观点:“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暗示作者追求“天下的美物”,以竹子为喻。
- “惟吾德馨”:呼应全文,突出高尚情操。
(3)文章中的关键点
- 对偶句: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强调作者的高洁情操。
- 比喻与拟人:通过竹子、石阶等元素来展现作者的品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心理塑造:
- “访”字暗示作者内心高洁:“非之至也”。
- 因为“访”,作者获得了“天下的美物”:南阳诸葛亮草庐与西蜀扬子云亭。
(4)对其他文言词汇的理解
- 对仗:
- “谈笑”对“有鸿儒”,表现作者的高雅。
- “往来”对“无白丁”,体现其安贫的情怀。
- 修辞手法的变化:
- 第三层中的对联句(如“它好比”)运用类比,加强文章气势。
(5)总结
这篇“爱莲说”以竹子为切入点,通过文言词汇的运用和人物心理塑造,展现了陶渊明高尚的情操与安贫的内心世界。其手法巧妙、情感深沉,是文学史上一篇具有影响力的佳作。值得同学们深入理解作者如何用文字传达内心的高洁,以及他如何用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人生理想。
```html
1. 反复朗读, 题诵。
2. 将本课字、词记入积累本.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 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铭文体的初步认识, 作者介绍, 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学生互相背诵
师生竞赛
学生齐读
六、总结(略)
```